close

辛永清 府城的美味時光  讀後感記

 

 

閱讀辛永清童年餐桌記憶,1935-1955年間府城辛家大宅點點滴滴故事,勾起似曾相似的模糊記憶,失落的思緒飄過腦海。三個月前經過新竹,聊起不知道為何會作菜的事,童年朋友突然說:「也許你忘記,你媽媽和祖母很會作菜,尤其你祖母很厲害!」我卻想不起來,也沒任何印象。當辛永清談到食物香味滋味時,遺忘多年童年記憶慢慢浮現,想起祖母用雞蛋伴麵粉的炸金黃色甜球、曬梅醃製紫蘇梅、糖釀葡萄酒、醃蘿蔔雪裡紅醬菜等、辛永清家保存食物的瓶瓶罐罐故事,漂浮在1960-67的童年記憶。每次祭祖或除夕,祖母和母親都能做出整桌的全雞全魚的料理,類似祭祖拜拜禮儀,正如辛永清書中提到的家族聚餐場景。辛家小孩吃飯規矩和用餐文化,發生在童年餐桌上,幾乎一模一樣,也許祖母跟辛永清的母親一樣,經歷類似家庭教育。祖母鄭月鏡是新竹北郭園鄭家人,承襲望族大家閨秀氣質教養,等到閱讀辛永清故事那一剎那,突然對她的人生才有鮮明的輪廓印象。

 

每年春秋大祭,舅公會穿著祖母整理珍藏的刺繡綢緞長袍馬掛,氣質軒昂到鄭氏家廟祭拜。童年在新竹北郭園和鄭家宗祠三合院聚落的成長記憶,變成生命中的秘密傳奇。祖母和舅公身上獨特的教養氣質,悄悄遺傳在我身上,至今我才漸漸明白心靈深處隱藏難言的思緒。辛永清童年記憶,也悄悄發生在我周遭,不同是,辛家有永遠滿滿的食物和廚師佣人做出無數精緻料理,我家只能在豬油飯、乾煎豆腐秋刀魚地瓜葉等等簡樸食材中,尋找樸實的三餐滋味。我從小被教育不能要東西,連眼神都不能流露半點喜歡的表情,人家給糖果要懂得拒絕不能要,到別人家看到任何喜歡的東西都不能碰不能靠近盯著看,閱讀辛永清寫父親生日的「三顧之禮」,我才明白那個年代的教養是透過從小慢慢訓練出來。在小學畢業之前,我不曾吃過雞腿,拜拜桌上的雞腿是給姑姑客人小孩吃的,也許對1990-2000以後的新生代,是不可能的事,但是那些過程卻是真實存在。吃飯守規矩不急不緩,每一樣菜不論喜歡或討厭都要吃,這是那個年代自我克制的修養過程。

 

辛永清敘述母親帶長工養雞種菜,熟練指揮廚房大大小小事情,逼小孩殺雞的故事,讓我想起祖母殺雞俐落的手法,似乎她跟辛永清的母親一樣,也是從小被訓練出來。在二三歲的模糊記憶中,似乎看過祖母教母親如何抓雞殺雞燙雞拔毛,有些祖母作菜的片段閃爍浮現,也許這些記憶是我會下廚的基因。那個年代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社會風俗,廚房是女人的事,男孩不准也不必要進廚房學作菜,因此我從來不碰鍋碗瓢盆爐灶,會幫忙生火端菜洗碗是必要的家事。記得小學六年級,母親在廚房教妹妹煎魚,我問可以讓我煎條魚?第一次進廚房作菜,竟然煎出跟祖母一樣的魚,妹妹煎得體無完膚被罵到臭頭,從此她痛恨廚房,我呢?也沒再進過廚房,一直到2000年移民都蘭山中,才因朋友來訪即興下廚應付,將近四十年沒進過廚房。

 

祖母是沒落望族的後裔,在我祖父更早年代家道中落,但是他們年代的「家教」與「教養」,跟辛永清家族的教育方式一樣,默默潛移默化在我心靈深處。2013/3/24一天時間,坐在東河口部落屋的涼亭裡和廚房餐桌,靜靜閱讀完畢,從失落的童年記憶拼出「祖母食譜」的滋味圖像。祖母的春捲、母親的壽司捲、咖哩飯,點滴滋味川流過心中。童年過年過節,都能感受節慶美味的氣氛,從跟著祖母提著菜籃到市場買菜,市場洋溢節慶到的歡樂氣氛,肉販菜販大聲喊吆呼客人。回家廚房會不斷飄出各種香味,忍不住跑去看,一旦油鍋炸東西時,跟辛永清一樣被趕出廚房。高一時祖母過世加上外出唸書,這些記憶慢慢流失、遺忘,過年的氣氛也慢慢失落。

 

正如辛永清書中寫「只有我一個人,依舊堅守著二十歲前的台灣生活方式。海外生活越長久,我不由得越意識到自己是個台灣人。,,,每當置身於無人可商量的境遇時,我便思索這時母親會怎麼做,,,」從青春期到現在,常常在工作之餘感到疏離感,我不知道內心深藏的寂寞和失落,究竟是怎麼發生,閱讀辛永清的自敘,想起祖母帶我外出的身影,才若有所思那樣的思緒,是一種失落時代的斷裂情懷,只好專注在料理烹調中找到滋味存在的意義。家父出生於1930,推算年齡,祖母應該小辛母十歲上下或很接近,她們的身影思想反映當時中上家庭的女性成長教育文化,是台灣1910年代台灣女性典範。

 

辛永清的「大廚轉折」,從一道「內臟料理」開始啟蒙,她談到豬腎等處理方法,這段敘述非常動人。辛永清剛到日本漂泊教學過程,應九州養豬協會邀約前往教授「內臟料理」,自述童年看大廚處理內臟的記憶中,找出烹調的奧秘,也許豬腎料理是辛永清人生料理中的一道「啟蒙菜」。每個廚師會面臨數次「啟蒙菜」,才從一般廚師蛻變成大廚,可能一道簡單樸實的家常菜,可能是一道挑戰料理或創意料理。從烹調中發現感動的滋味,就像辛永清的「苦瓜料理」,顛覆日本人對苦瓜的偏見,也讓採訪拍攝的電視台工作人員驚喜,逐漸建立主廚形象特質。任何廚師都要面臨成長的挑戰與學習,辛永清接受「內臟料理」邀約,是挑戰是成長,從童年記憶找出食譜的奧秘,類似大廚心靈故事,常常發生。1900-40年代許多歐洲新移民帶著祖母食譜到美國,許多大廚自傳提過類似的童年記憶,正如辛永清的料理人生故事。最近美國興起復古風料理,大廚們對連鎖店料理,對美國餐廳飲食法令限制,食品管制法令提出批判,許多廚師開始將變調的歐菜食譜還原,尋找「祖母食譜」的原始滋味,尋找一百年前的料理食譜。

 

辛永清寫出台南安閑園的飯桌故事「府城的美味時光」,雖然是今天台灣非常普遍而家常的料理,但是書中道出食物滋味的人生哲理,辛家注重「季節時令」強調「到味烹調」,反映1930年代典型台南大宅的台灣美食風格。「辛家食譜」在今天非常普遍,但是一道食譜的流傳與變革,隱含時代文化變遷的痕跡。「辛家食譜」透過辛永清的流浪流傳到日本,帶動日本中華料理的發展,相對的,今天台南小吃在王浩一的「慢食府城」書中,也可以看到各種版本小吃的變遷,「辛家食譜」究竟與今天的「台南小吃」存在何種互動關係,需要美食文化社會學者更進一步的耙梳研究。

 

 

江冠明  「漫滋慢味 PASA廚房」作者

 

後記

回想1997意外落腳台東,沒想過下廚更沒想開餐廳寫書,甚至連「我會料理」的自知之明都是Impossibe2003-2006只是玩票做給朋友吃,2007-2010間發生數次「啟蒙菜」故事,後來寫在「漫滋慢味 PASA廚房」書中。這些過程似乎跟辛永清當初到日本的遭遇,非常類似。323路過 台東誠品書店,隨手買書,上週買「慢食府城」還來不及看,又帶走「府城的美味時光」。近來對府城美食感興趣,台南小吃與家常美食讓我產迷戀的情愫。不久前,閱讀Jamie的「歐非美食之旅」做筆記,又閱讀「廚神的家常菜」(Ferran Adria),意外我竟然在一天讀完辛永清得書。

 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pasa9503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SAKI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